尾鰭的是接在沖浪板下面,幫助轉向動作順利的安定裝置。這些年來,尾鰭的演進在不同程度上促成了沖浪者沖浪方式的改變。
1935年沖浪先鋒湯姆·布雷克(Tom Blake)把機動船的尾鰭裝到沖浪板尾端時,大家都將他認作是創造出第一片實用尾鰭的人。在尾鰭出現之前,沖浪者要轉向時是將在板側的一雙腳移出浪板外并浸到水里,因而產生阻力。盡管湯姆·布雷克已有突破性的發現,然而大部分的沖浪者持續在“滑屁股”(slide ass),用看起來不大優雅的側滑方式放開浪板的板尾。再過了十年,裝上尾鰭的沖浪板才稱為加州等浪區的特色。
尾鰭科技就是關于沖浪者如何利用物理力距與據此來操弄拖拉動作并影響滑行速度的方式。沖浪者暨科學家鮑伯·西蒙斯(Bob Simmons)率先采用了這種得來不易的知識。1940年代期間,西蒙斯和其他削板師所用的新月形狀的弧形尾鰭,通常是以各種木材制成,貼上或膠封至沖浪板板尾的下方。米樂m6
1950年代期間,深度約9至10寸的斜角單尾鰭變成了標準規格。當然這種尾鰭會有多種不同的面貌,其中包括適合用于各種板厚和輪廓的經典D形尾鰭,以這種尾鰭進行轉向和修正的時候,沖浪者采用各種程度的收放施力都沒問題。隨著1960年代的到來,玻璃纖維制或背鰭形可拆式尾鰭(由海豚背鰭形狀得來的靈感)開始替代了早年由木質或鑲板材質所制并被密合固定于板尾的尾鰭。
由眼光獨到的喬治·格林諾夫(George Greenough)所設計,舵頭又尖又斜而底座窄小的尾鰭,是最具影響力的尾鰭設計之一。格林諾夫在仔細研究鮪魚的尾鰭之后設計了這個尾鰭。他的目標是要能迅速以及僅需在局促的空間里即可完成轉向動作。格林諾夫駕乘一塊相對較短并搭配他自己設計尾鰭的沖浪板贏得1966年的世界錦標賽,奈特·楊(Nat Young)隨即對那個革命性的尾鰭設計表示肯定。
1980年代期間,三片式的“推進器型”尾鰭設計隨處可見于短板之上。在初期,三片式尾鰭多是被膠合固定于板尾,但是過去十年間可拆式尾鰭已成為最通行的尾鰭結構。被廣泛使用的三片尾鰭裝置,其深度、寬度、厚度以及彈性程度均可依沖浪者的需要而調整安裝。
過去幾年一項最有趣的行動就是把尾鰭給拔掉。由澳洲的戴瑞克·海德(Derek Hynd)及一小群技巧超凡的沖浪手所領軍,它們重新發現浪板厚度和板緣輪廓在轉向技巧上的重要影響性。如果無尾鰭沖浪板大量生產的話,那么這個具有70年歷史的沖浪尾鰭設計史最后還是兜回了原點。
不只是沖浪板背后有著豐富的故事,連一塊小小的尾鰭也有它自己的特色。是不是讓你大開眼界了呢?